在仪陇县先锋镇,一间百余平米的制作车间里,木屑纷飞,琴韵悠扬。这里是仪陇县先锋镇墨雲民族乐器厂,也是县级非遗项目“莫氏古琴制作技艺”的传承基地。
7月8日,记者走进南充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莫尚刚工作室,他正在打磨成的古琴毛坯。这位集“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”、“四川省级乡村工匠名师”、“南充市工艺美术大师”、“仪陇县(古琴制作)非遗传承人”等众多荣誉于一身的匠人,正用他布满老茧的双手,在一凿一刨间,将千年古琴的生命延续,更将这古老技艺融入乡村振兴的澎湃乐章。
古琴,又称瑶琴、玉琴、七弦琴,是中国最古老、最具文化内涵的拨弦乐器之一,音域宽广,音色深沉悠远。“制作一床古琴,流程复杂,工序繁琐,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,近百道工序,每个环节都需精雕细琢。”莫尚刚向记者介绍,选料是关键,木材纹理、硬度都需恰到好处。从选材出形、挖共鸣箱,到琴面精修、安装附件,再到关键的上漆工序,每一步都凝聚着深厚的技艺积累和无比耐心。其制作的古琴以“散音下沉,按音润、透、静”的特点,深受古琴爱好者青睐。
展开剩余75%莫尚刚的制琴之路始于十五年前的一次偶然邂逅。在成都,他被一家琴馆内的清雅琴音深深打动。回到南充学习演奏后,深受“琴音悠扬,韵味悠长”之感,又鉴于优质琴器价格不菲,我遂坚定了亲手制作一把古琴的决心。凭借刻苦钻研的韧劲,他自学摸索,四处求教,技艺日益精进。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莉(尔倩)先生后,更在漆艺等核心技术上得到飞跃提升。2023年8月,四川广播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《龙门阵摆四川》栏目专门为其拍摄纪录片《斫匠琴心》,真实记录了他守护传统、精研技艺的匠心历程,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,南充文旅部门及媒体纷纷报道转发。
为使古琴制作技艺薪火相传,2014年7月,莫尚刚创办仪陇莫氏古琴制作琴坊。十多年来,他通过开设研修班、师徒结对“传帮带”等方式,培养了来自广西、河南、安徽、贵州、甘肃、黑龙江等全国多地的50余位学员。其中甘肃的弟子以在当地评选为区级非遗传承人。如今,他的非遗工坊不仅是技艺传承的课堂,更成为仪陇县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(能工巧匠)分联盟的示范点位。莫尚刚本人也入选南充市乡村振兴人才联盟(能工巧匠)分联盟工艺美术大师专家服务团。
2024年6月,一项意义重大的协议在先锋镇签署——仪陇县先锋镇人民政府与莫尚刚的非遗工坊达成合作,将共同开展乡村振兴古琴制作技艺培训。这标志着莫氏古琴技艺将从单纯的文化传承,蝶变为带动乡亲致富、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。“让更多人了解古琴、爱上古琴,也让这门手艺成为乡亲们增收的一技之长。”莫尚刚对未来充满期待。
作为非遗传承人,莫尚刚深知推广的重要性。近年来,他携莫氏古琴频频亮相各大文化展会:2023年6月闪耀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仪陇展区;2023年、2024年连续两年登上温州国际时尚文化产业博览会舞台;2024年5月15日,参加“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职教联盟年会暨文旅高质量发展论坛”非遗展销;5月17日,亮相宜宾第五届全国“和美乡村健康跑”农村手工艺精品展;9月还将携琴参加第三届巴蜀文化艺术展。莫氏古琴的独特魅力,正从仪陇走向全省、全国,成为展示巴蜀文化、南充风采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自2023年9月担任仪陇县新联会先锋分会会长以来,莫尚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。他带领会员走访慰问困难家庭、为孤寡老人义务理发、深入宣讲农村政策,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在群众中获得广泛好评。通过不懈努力,分会感召了众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,也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加入,影响力日益扩大,为新联会参与基层治理、助力乡村振兴树立了榜样。
从被古琴之音打动,到躬身入局成为斫琴匠人;从苦心孤诣钻研技艺,到开门授徒传承非遗;从守护传统文化精粹,到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潮。莫尚刚用十五载光阴,诠释了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。
在他指尖流淌的,不仅是深沉悠远的古琴之韵,更是文化自信的强音和乡村发展的希望。一弦一柱,诉说着千年文脉的绵长;一刨一刀,刻画着新时代乡村工匠的担当。莫氏古琴的清音,在乡村振兴路上的仪陇山水间回荡。
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卜兵
发布于:四川省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