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酷热的夏日,太阳高挂在空中,骄阳似火。荒郊野外的小路上,隐约可见三个人在烈日下艰难前行。
如果仔细看去,就会发现,中间的那人竟是个女子,然而她的模样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,头发凌乱不堪,面容满是灰尘与汗水。
她身穿一件白色囚衣,背上赫然写着一个大大的“囚”字。
紧随其后的两个男子,虽因天气炎热而脱去了上衣,露出结实的上半身,但从他们腰间的腰刀和脚上的黑色皂靴来看,不难看出他们是公府的衙役。
烈日下,三人步伐沉重,汗水顺着脸颊滴落,口渴得几乎无法忍受。
天气的炙烤让人感到身心燥热。
展开剩余85%那位女囚的衣衫单薄,在汗水的浸透下,原本紧贴的布料勾勒出了她玲珑的身材。
一旁的两位衙役视线不自觉地停留在她身上,吞咽着口水。而女囚也感受到了那两人灼热的目光,顿时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微妙的氛围。
年纪稍大、身材较矮的衙役目光闪烁,眼中有一抹狡黠的光芒,他猛地伸手一把将女囚抱起,朝着旁边的小树林走去。
女囚顿时惊恐地大喊,拼命挣扎,可是在这荒无人烟的郊外,谁能听见她的呼喊呢?
另一名年轻的衙役眼神中露出一丝犹豫,手按在腰刀柄上,脸上显现出一层复杂的神色。
就在这时,远处的女人的声音逐渐变得微弱,紧接着响起了中年衙役的狂笑,随后便是衣物被撕裂的声音。
年轻的衙役猛地一跺脚,似乎下定了决心,拔出腰刀,朝着小树林飞奔而去。只听到“噗呲”一声清脆的刀入肉体的声音,那中年衙役的笑声戛然而止,四周一片寂静。
女囚慌乱地用衣服遮掩住了自己白皙的肌肤。她抬起眼睛,目光茫然,凝视着那位年轻衙役,而眼神中的余光不自觉地扫向他手中的刀,刀刃上正滴落着鲜血。
年轻的衙役伸出手,想将她扶起,女囚犹豫了片刻,最终将手放在了他的手中。
两人迅速整理了一下现场,年轻的衙役从中年汉子的包裹里搜出了些许银两和财物,拉着女囚的手悄然离开。
从此,这对男女仿佛在世间蒸发,至今再无任何音信。
---
法度刑罚,源自上古先王治世之时,历代传承下来。刑罚的最基本意义便是惩戒犯罪,帮助罪犯悔过自新,重新做人。
它同时也是法律权威的象征,是维护社会秩序、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。
古代的刑罚种类繁多,其中最为严厉的莫过于死刑。死刑是终结生命的刑罚,意味着无尽的永别。
然而,除了死刑,古代最令人畏惧的便是让人“生不如死”的“肉刑”。
所谓“肉刑”,指的就是割去人体的某些重要器官,比如割鼻、剜眼、断肢或是施行宫刑等。
历史上,著名的太史公司马迁,因无法缴纳巨额赎金,曾被迫忍受宫刑。
有句话说得好:“杀人不过头点地”,这些肉刑让一个健康的男子变得残缺不全,对其精神的打击无可言喻。
要知道,在古代,官员的选拔往往看重外貌。那些面容猥琐或有残疾的人是无法担任官职的,而一旦施行肉刑,就意味着“终身剥夺政治权利”。
在中国自古延续的官本位思想中,这几乎比死刑还要痛苦得多。
随着社会进步,肉刑渐渐被时代淘汰。然而,随着肉刑的消失,如何惩处那些犯了法却未至死刑的罪犯,便成为了一个难题。
于是,“流放”这一刑罚应运而生。流放,顾名思义,就是将罪犯送往偏远地区,进行艰苦的劳动,如屯田开垦等。
然而,这与现代的流放刑罚大为不同。古代交通不便,马车是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,而马匹往往只有达官贵族才能养得起。
即便衙门中有马匹,也不会为犯人提供,毕竟骑马去流放,反而会让外人误以为是升官了。
更重要的是,古代治安相对不佳,那些险峻的山岭中可能充斥着强盗,劫掠财物,甚至是杀人越货。
通常,女子不会被判流放,多数会被送往教坊司——古代政府开的妓院。
但也有例外,一些女子因犯法被判流放。
每逢需要押送女囚的任务,衙役们往往都会争相抢着接下。
其中的原因,主要有三点。
首先,女子的身份与男子不同,古人尤其看重女子的贞节。即便女子被判流放,若家中稍有积蓄,往往会提前通过“打点”确保女囚的清白。这种打点费用,通常是为了让衙役避免对女囚动手动脚,保证她的身体完好无损。
第二个原因,是因为女性囚犯的体力远不如男性,犯人在路途中逃跑的几率较低。而且,如果囚犯逃跑,押送的衙役便需要替代罪犯服刑,因此,选一个“逃跑难度高”的囚犯是衙门的一个常见选择。
第三个原因则较为少见,那就是在漫长的押送过程中,衙役与女囚之间可能会产生情愫。
几千里的路途,女囚在生活上会遇到许多不便,只要衙役稍加体恤,女子心中的防线便可能逐渐松动。到时,衙役便可能带着女囚逃脱,反正古代通讯不发达,只要改个名字,换个地方,二人便可安静地过上余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